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完善

前言

财政专项资金为高校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高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项目资金下达不及时,预算执行进度缓慢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是经人代会审议批准后下达,而人代会是在预算年度的年初召开,一般在3月份才会下拨财政专项资金,资金支出时间较为紧凑,一些专项追加资金的下达时间更晚。比如,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一般是在年中才下拨,有些专项甚至在下半年才会下达,影响了项目启动工作,导致项目不能按照原计划执行。但是,上级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进度,提出了支出节点和支出比例的相关要求,项目考核仍然是当年考核,没有考虑资金下达时间,影响了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另外,在财政专项资金下达后,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资金支付进度不重视,没有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到年底为了应付考核,存在突击花钱的情况,导致项目资金前期支出缓慢、后期大量支付,资金使用不合理,影响了项目效益。

2.财政专项资金未做到专款专用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种类较多,如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经费、省级高等教育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省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省重大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等。只有少数项目对于开支范围,制定了明确的制度,高校也没有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个别项目的负责人擅自扩大资金的使用范围,或者开支其他项目的内容,未做到专款专用,偏离了项目规划和预算方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产生不好的影响。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没有针对财政专项资金设置专门的明细账,项目资金使用者可以随意使用项目资金,而财务人员无法具体核实,导致财务监管不到位,在后续审计检查时容易出现问题。

3.绩效评价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项目顺利实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目的不清晰,缺乏中长期目标;绩效目标过高或过低,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降低了项目效益;绩效目标还存在偏离学校长期发展目标的问题。部分高校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仅仅检查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报销内容是否规范等,忽略了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效益、建设目标完成情况,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较为被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绩效评价不合理,无法直观、准确地反映项目完成情况。高校重视上级部门的绩效评价,而忽略其他项目的绩效评价。各项目一般由各单位部门自行组织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质量不高,无法真实地反映项目绩效水平。部分高校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