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备先进的治理理念,才有可能产生优良高效的治理行为。优化高校财务治理体系,须与时俱进地转变财务理念,跳出高校自身局限和思维定势,遵循内外兼顾、宏微互鉴、量质结合的原则,加强内部治理要素和外部治理要素的“双维”协同,引入并强化成本效益、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思想理念,推动高校财务工作由传统的单一财务保障目标向优化资源配置、支撑战略管理的“协同治理型”目标转变。
1.转变高校财务治理理念
首先,高校领导层要率先转变财务治理观念,将财务治理视为高校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科学定位高校财务的决策支持、资源保障、绩效评价和监督控制等职能,抓住财务组织和制度变革等关键环节,重构适应高校战略管理需要的财务治理体系。其次,财务治理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需求出发,明确“需求清单”“问题清单”“流程清单”,构建与学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财务战略和资源配置方案。最后,创新高校财务理念须增强全员意识,注重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统一思想,明确学校财务治理目标,大力营造协同治理氛围,充分凝聚治理合力,激发治理动力,以理念创新引领高校财务治理模式的全面转型。
2.完善内外协同的财务治理结构
治理的本质是构建起一种权力配置和利益平衡机制。协同共治是高校财务治理体系建设的精髓所在。优化高校财务治理体系,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协同共治的顶层设计,在高校财务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落实好利益相关主体的权责共治边界,推进改革的外部动力向内部动力转化,实现外部治理要素的有效嵌入和全面协同。
一是完善财务决策结构。高校党委是所有财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加强对财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完善财务治理决策结构的根本。学校党委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财务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健全“三重一大”财务决策和议事规则。与此同时,针对重大财务事项决策,还需要进一步发挥董事会(理事会)或各类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最终形成部门各负其责、各方监督制衡、系统协调运行的财务领导体制。
二是健全财务协调结构。董事会(理事会)或各类专业委员会既是高校财务的协调机构,也是高校财务治理的重要辅助机构。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高校应结合办学实际,积极组建由学校主要领导、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行业机构代表、金融机构代表和社会公众代表等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或各类专业委员会,明确组织章程,确定职责范围,完善运行机制。围绕学校党委的重大财务决策开展全面论证,充分反映多方主体利益诉求,提供可靠有效的调研论证和咨询意见,为高校财务决策的专业性、科学化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优化财务执行结构。校长及行政部门是高校财务的具体执行机构。落实校长的主体责任、有效实施并推广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加强财会管理机构建设和各级负责人的管理责任,是完善财务执行结构的关键。校长须认真落实和组织实施学校党委作出的财务项目安排,健全财经管理制度,完善财务运行流程,做好财务信息公开和财务执行报告工作。学校财务管理机构须理顺与教学、科研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做好学校一级的财务综合管理,做好财务战略规划、预算管理分析和日常运营核算,参与学校财经决策的讨论和有关规定制定工作。学校二级单位须在学校放权的范围内,强化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和负责人主体责任,合理确定工作目标,明确绩效考核任务,自主决定本单位有关经济事项,构建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总会计师)、财务部门和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基层财务人员等组成的多层次经济责任体系。
四是完善财务监督结构。教代会、审计和纪委监察部门等是高校财务的监督机构,建立部门间的联动机制,提高监督检查实效是完善财务监督结构的重点所在。其中,教代会是高校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切实发挥教代会参与高校财务治理的功能,除按照组织规则坚持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外,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好教代会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的作用,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的经常性联系,形成对学校重大财务事项的日常参与制度,强化对财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审计和纪委监察部门是行使党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和经济审计的职能部门,在足额配备专职人员、全面保障其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联动,将审计和纪检监察职能同其他业务检查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审计范围,加强对科研项目、后勤服务等领域的重点监督,加大绩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和信息公开的力度,探索开展第三方审计监督,形成审计和纪检监察工作常态化、监督日常化、评价客观化和效果显著化的局面。
.健全符合“双重规律”的财务治理机制
高校财务工作既具有教育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优化高校财务治理体系需要构建既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又符合经济活动规律的治理机制。首先,要建立成本效益机制。在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中引入成本概念,在办学规模与成本支出之间建立依存关系,构建包括累计摊销、累计折旧、权责发生以及职工薪酬等的成本核算机制,开展办学成本分析,促使学校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绩效观以及成本效益观,大力推进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其次,要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高校应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事业发展规划,通过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和执行程序,加强对经济活动的风险防范和管控。一方面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实际办学条件,确定学校的风险承受度,形成常态化风险防控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校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组织关键岗位人员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关键风险点排查和评估,完善相应的风险管控制度,实施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最后,要优化绩效评价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优化高校治理体系的关键性措施,构建与日常工作、管理目标和教学科研任务紧密联系的财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执行的实时跟踪与过程分析,建立评价结果与岗位职责、薪酬待遇相关联的激励约束制度,全面增强财务治理效能。
4.建设“业财融合”的专业化队伍
“业财融合”是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实现高校财务治理转型的重要标志。优化高校财务治理体系,需要围绕高校财务和业务的有效融合,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财务人员队伍。要建立高校财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一方面,要把信息技术培训作为重要内容,推动财会人员熟练掌握财务系统软件的操作技能和技巧,不断学习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与开发以及数据分析处理等相关知识,为开展财务信息分析和监督评价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高校财务人员对高校教学、科研新政策新规定的学习,使财会人员能够掌握高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深入业务流程,为学校管理科学决策提供精准服务,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蜕变。
5.构建智慧支撑的财务管理系统
首先,要构建完善基于大数据的财务管理共享平台。汇聚和收集学校各业务板块和部门的存量数据信息,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实时动态数据信息,为高校财务管理的大数据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撑。其次,要以“业财”一体化为基础整合业务流程,通过财务管理服务共享平台,将财务管理融入学校其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使财务管理在高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最后,强化高校财务网络安全与监管,加强针对财务人员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训,优化账务网络安全管控手段,确保财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
结语
财务信息化既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大数据时代打破高校内部数据信息孤岛、实现信息数据管理协同、进行科学决策和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优化高校财务治理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