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绩效预算评价是整个绩效预算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检验高校资源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产出效果最大化原则。突出预算执行主体责任,明确结果清单,促进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良性循环。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应对执行结果负责,即项目负责人承担主体责任,计划财务部和绩效管理委员会做好定期和不定期的“双线”(预算执行进度和目标完成效果)绩效监控工作。
一、高校构建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系统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绩效预算管理意识
提高绩效预算管理意识是构建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的前提。高校需要从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多方面持续构建管理环境。首先,教职人员从思想上要认识到绩效管理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全面实施绩效预算管理对学校现代治理和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绩效预算不能流于形式上的表格填写,完成任务,而要从根本上理解绩效预算是高校从“粗放型”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最后,高校要从上到下,制定全面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制度文件,建立并发布管理流程,从管理制度上明确对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逐渐形成高效、高质的绩效预算管理。
(二)健全绩效管理内部治理机构
健全绩效管理内部治理机构是构建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的基础。绩效预算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因此需要在全校建立跨部门、跨业务的绩效管理内部治理机构。设立战略发展委员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目标,从事业发展层面制订学校近期和远期发展战略规划。设立绩效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初步讨论审核全校绩效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重点评审项目绩效目标编制是否与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相匹配,项目执行是否与年初绩效目标相偏离,项目执行结果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绩效目标,由财务、业务、战略等部门人员共同组成,不仅更好实现“业财融合”,也更加符合资源和权力制衡原则。设立财经工作教授委员会,由学校教授组成,对绩效预算管理委员会初审的绩效预算进行最终审核、决策和监督。校内各部门应加强互相联动,比如人力资源部、教务部、学生部等职能管理部门,信息互通有无,既能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提供业务支持,也便于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学校治理各方面。
(三)搭建信息化协同智能平台
搭建信息化协同智能平台是构建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的关键。互联网+是未来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趋势。搭建信息化控制平台,保障高校内部信息交流与共享,一方面可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经济风险,是高校内控制度落地的关键因素。高校要探索建立信息化应用协同智能平台,将财务模块、业务模块和政务系统有效衔接和融合。一是搭建贯穿绩效目标、执行监控、绩效评价等业务功能的绩效预算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内嵌涵盖经济科目的绩效目标,直接关联预算执行;二是打通绩效管理系统和其他财务模块,比如绩效预算目标和执行模块直接关联账务系统和支付系统,没有预算安排的项目,系统会直接卡控,无法形成支出;三是建立绩效预算系统与其他业务模块衔接,提取有效管理信息,使预算管理向纵深推进。四是建立预算绩效与高校政务系统连贯,关联审批管理流程,避免重复工作。
(四)建立绩效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绩效信息公开机制是构建全过程绩效预算管理的保证。绩效信息公开有利于实现预算监督,有效防范廉政风险。一是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绩效公开模块,提取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环节的必要信息,整合关联到绩效公开模块,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二是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开展绩效报告制度,全部项目采取书面报告,对涉及重大资金、重要战略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