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财务科室作为预算执行的牵头部门,要学习好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操作,加强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之间的联系,推进业财融合,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水平,更好地推动单位自身的建设。
一、预算管理一体化下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过程中规划性不强
预算执行需要一个过程,但往往走到最后一步报销环节,财务科室才会了解具体进程。财务科室在填报年初预算时会知道下一年度相关业务活动,但具体何时发生,是否在预算范围内还是未知的,特别是业务性强、不好预估的业务。比如水利行业,渠道清淤费用多少,是否必须清淤等问题,仍然需要业务科室有整体性、规划性的考量。
预算管理一体化下为了增加预算执行的规划性,在国库集中支付项下设置单位用款计划填报,次月的用款计划应于本月月底前填报提交。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单位财务科室收到报销单据后再提报用款计划的现状,这就使用款计划的填报形同虚设,没有起到预算执行应有的规划作用。
2.预算执行过程中审查不够
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审查主要贯穿两个环节,预算执行前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在预算执行前,要重点审查该事项审批流程是否合规。比如说,是否是三重一大事项,是否通过党组会表决同意。特别是机构改革后,科室众多的合并单位,更要遵循一事一报的原则,性质一致的事件应总体把控,不可拆解。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重点审查内容包括:一是对报销单据的审核。很多单位都认为审核报销单据只是财务科的工作,殊不知,经办科室的审核也非常重要。经办科室作为业务发起科室,首先应对事件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其次要对报销单据中涉及业务数据进行审核。
比如,工程量结算清单上相关支出明细是否与实际支出一致,是否存在超出预算的情况。不能施工单位拿来什么样的单据就用什么单据。财务科则重点审核票据开具是否正规,票据是否真实,报销单据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要求等内容。
另外就是付款时指标额度的选用,重点要求财务工作者在付款时认真仔细核对所有指标平均分配分值,指标额度。财务付款时需要制单和授权两个环节,有些单位由于财务科室人员不足,存在一人掌管两个U盾,一人负责制单、授权两个环节。这种做法违背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不利于及时发现错误,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预算执行缺乏足够重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预算执行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对单位其他科室来说,最终落脚点是能不能付款,为什么不能付款的问题,但是在财务工作者的眼中却是有没有预算指标额度,付款是否合规等问题。预算执行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造成执行不力,最终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4.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监督与分析缺乏深度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忽略对预算执行结果的监督与分析,普遍存在监督管理流于形式,预算分析不正确、不及时,甚至出现不监督不分析的情况。缺乏有力的监督,容易造成预算执行水平不高,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偏离,绩效目标难以实现的困境。而预算分析深度不够、质量低,则难以找到产生预算差异的原因,不利于解决措施的提出。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对管理流程的跟踪,因此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监督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5.预算执行主体的专业技能需要提高
预算管理一体化上线后,由于操作不熟练和思想上未转化,很多财务工作者都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原先的系统好用。但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一体化的优势就日益凸显出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财务信息的串联和整合,这就要求财务工作者全面了解各个环节,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预算执行是从下达的指标额度中选取正确的额度进行支付,这就要求预算执行主体熟悉每一个指标额度的支付范围,明确申报预算时指标额度都包括哪些内容,能支付哪些费用,不能支付哪些费用,执行过程中不能用错指标。同时,财务工作者还需提高自身预算分析能力。
大多数财务工作者未能具备全面预算分析能力,未能形成具体的预算分析体系框架,实现不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深度分析,而且不懂业务知识,只能就数据论数据。这样的预算分析不能充分查找出预算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不能准确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不利于绩效目标的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提高预算执行水平的建议
1、提高预算执行的规划性
(1)细化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执行的基础,是预算执行的数据来源。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参与。财务科室要与业务科室勤沟通、勤交流,细化各项业务支出明细及支付进度。将预算编制数据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查找遗漏项目,同时对比单位来年工作计划,查找是否存在新增的业务支出。当预算项目出现调整时,预算执行也应进行同步调整,保证两者的一致性。
(2)重视用款计划的作用。
严格执行本月中下旬报送次月用款计划的规定,严格按照用款计划执行预算,切实做到无计划不列支,倒逼业务科室重视用款计划的填报,进一步规范本科室的业务支出情况。除应急事件外,均应该有计划、有规划,提高用款计划的准确度、精确度。
2.加强内控制度落地
落实内控制度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科室责任,严格各项业务活动审批程序等流程,可以有效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行,实现单位的既定目标。
内控制度的落地落实,规范了单位日常的工作流程,一方面有利于业务人员了解业务如何实施,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预算执行的有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单位内部严格按照流程去提报用款计划,使用预算指标,提高预算执行率,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
.提高单位对预算执行的重视程度
(1)从思想上重视预算管理一体化。特别是经费自理单位,这类单位要摒弃原有的预算管理观念,树立无预算不支付的理念。
(2)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有全局性、规划性,在指标额度的范围内计划业务活动。
()财务工作者要大力宣传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重要性,及时更新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水平。
4.加强预算执行结果分析
要善于运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自带的资金支付查询功能,财务人员应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将各指标额度的支付情况以月度、季度、年度为统计期间进行整理,分析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异,深入剖析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存在的风险,积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预算分析结束后,应该形成预算分析报告,反馈给业务部门,让业务部门掌握好各指标额度的剩余情况,及时根据预算差异进行调整,合理安排剩余业务活动费用,进一步提高计划数据的正确性,避免出现年底突击花钱或者资金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真正实现业财融合,提高预算执行率。
5.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
(1)对单位各预算指标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要根据绩效目标指导预算执行进度和支出方向的原则,明确各预算指标执行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偏离目标的现象进行纠偏,协调解决好预算执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绩效目标的完成。
(2)实施绩效评价。首先要形成预算支出执行进度考核方案,建立标准统一的支出执行情况考核细化标准。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有利于提高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精准度,提高预算执行率。
6.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1)业务层面,财务工作者要熟悉一体化的构成,明确各个模块的操作权限、功能与流程。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认真仔细,选对指标再进行支付。要勤于与其他单位财务科室交流学习,学习其他单位在实践中的好的做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要重点提高预算分析的能力,形成全面预算分析的体系化建设,提高预算分析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实现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2)对外交流层面,要保持与业务科室的沟通,比如说定期将项目支付进度、剩余指标额度反馈给相关科室,让业务科室及时了解相关指标的信息,为后期业务开展做准备。
结语
提高单位预算执行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单位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思想上重视、实践上落实,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形成链条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