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小康来洞口高沙镇石榴

邵阳新闻网8月27日讯(通讯员谢定局)青山绿水“活”起来了,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基层党建亮起来了……火红的七月,徜徉在洞口县高沙镇石榴村,只见蓼水河两岸呈现出“接天稻浪无穷碧,‘石榴’花开别样红”的壮观景象。

“终于圆梦小康了,山上有果、田间有稻、河边有花……心中有党。”正在起伏稻浪中检查水稻长势的石榴村党支部书记尹邦忠坚定地说。近年来,该村坚持走“支部引领、土地流转、产业突破、群众增收”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省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了名副其实的“红石榴”。

支部引领,做好“转型文章”

“曾以手工制做青瓦闻名,家家户户做青瓦有上百年的历史。”尹邦忠介绍,该村位于蓼水河畔,传统手工制瓦被市场淘汰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长期制瓦取土和遍布全村的70多座瓦窑给土地资源带来极大破坏,大量土地荒芜、杂草丛生,原本璀璨夺目的石榴村成了一颗“烂”石榴。

年,洞口县在石榴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期恢复生态。石榴村土地平整,水利综合开发项目竣工,农业基础得天独厚,但因无人组织,良田或被抛荒,或被改种单季稻,农民增收缓慢。

“但土地综合整治后,地力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传统耕作方法已经不适应市场发展。”尹邦忠开始思索,如何进一步提升种粮收益,让种粮食的人过得更有尊严。

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年,尹邦忠带领新的村党支部全面推行“五化”建设,注重抓政治学习、组织生活、财务管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互联网等平台带动党员群众学习各类惠民政策和实用生产技术,邀请农业专业人员现场指导种植技术。

“做好土地的文章是石榴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在村党支部会议上,部分党员大胆提出了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由合作社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得到了全体党员的一致认可,会上形成了“村支委联建、产业连片、项目连抓”的发展思路。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转变村民思想,尹邦忠带领支部一班人协同合作社先后在16个村民小组召开16晚村民小组动员院落会,反复向村民宣传土地流转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合作社前景、优势条件,对异议有疑答疑,对诉求认真登记,对有效建议积极采纳,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热情,村民认可度、支持率显著提高。

创新模式,念好“致富经”

“产业化的前提是规模化,没有规模化的产出难以成熟产业。”在村“两委”和合作社各成员的努力下,石榴村先后在本村及周边村流转土地余亩,为双季稻产业规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石榴村党支部计划面向全村招募合作社股东,“农民也能当股东,农民也能成为投资人。”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包括党员、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踊跃带头报名,陆续有70余人报名。”

“投资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利润较低,具有一定风险性。”面对部分村民知难而退的严峻事实,村党支部主动“寻找村内有实力、有意向、有想法、愿意创新的准股东。”最终,形成了由村党支部书记尹邦忠牵头,党员、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共11人参与的强大团队,并发起成了“金穗谷物专业合作社”,采用“村委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石榴村双季稻种植示范基地,村民以自愿的形式在合作社参股或就业。

目前,该村按照“企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已对95%的水田进行流转,基本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合作社继而成立“明友农机合作社”。合作社先后投资万购买犁田机7台、高速插秧机5台、收割机9台、无人植保机3台、烘干机5台,育秧流水线2条,大米加工流水线一条,农业生产从犁田插秧到收割烘干到碾米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操作,建立了产、供、销服务一条龙体系。

“统一经营、统一田间管理。合作社按元每亩的流转费用支付给农户;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邀请农户为合作社工作,根据劳动强度按元/天或15元/小时的工资计算,每月5日按时发放。”尹邦忠说,创新的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在合作社的就业人员年工资最高达3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既得租金又领薪金,实现了互利多赢。

精细管理,打出“组合拳”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盛夏傍晚,伴随着阵阵稻香,石榴村村级活中心的操场上准时响起欢快的音乐,劳作一天的你村民尽情舞动,一起感受惬意时光。

正在组织村民排练节目的原村支部书记曾昭林介绍,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得益于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增强。村里为合作社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助力合作社向好发展,合作社按每亩30元的管理服务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年为村集体创收5.4万元。

“利用荒山、荒地形成产业基地,场地租赁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石榴村光伏发电每年创收4.5万元;投资建成占地平方米的谷物储存仓租金收入1.18万元。”

近年来,该村借水稻合作社成功创收的东风,因势利导按照“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5个合作社加1个公司”(即洞口县金穗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洞口县明友农机专业合作社,洞口县忠为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洞口县标进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洞口县梦怡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洞口县石榴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年,该村为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建好后续扶持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在易地搬迁点创办了“石榴村凯创电子”扶贫车间,现有就业工人50余人,实质性地解决了易地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就业人员年工资最高达3万元,场地租赁每年也为村经济增收2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

“年,我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1.8万元。”尹邦忠介绍,村里正在规划新建一个生态产业园,发展旅游经济,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促进乡村振兴。

(编辑:银玉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