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通过公司内部提拔至财务经理岗位的新手,常常会对如何从务实转为务虚感到迷茫。刚刚进入到一个新的岗位,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理清头绪,对于财务部的工作规划也无从着手。对于此类新手,希望可以从以下我的一些感悟中得到启发。
现如今,网络上对于财务部应该做什么的文章五花八门,有推崇业财融合的,有崇尚资本运作的,等等。但是,我认为财务工作应该“聚焦主业”。
财务部的主业是什么?《企业会计准则》已经给出了答案:“核算”和“监督”。对于“核算”和“监督”,我认为先“核算”后“监督”。在做好“核算”的基础上发挥“监督”职能。
如何做好“核算”?核算核算先核后算。“核”是审核,审核业务的合规性,审核各类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算”是记录,根据审核的合法合规的原始凭证,真实地记录各项业务。尽可能地兼顾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的需求,在无法兼顾的情况下,侧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围绕“核”与“算”,财务工作如何开展?
要“核”先要有依据。那些可以作为“核”的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所以,财务经理履新第一步是梳理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查漏补缺,让“核”有据可依。
在业务合规的基础之上,如何规范地去“算”呢?那就要确定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规范科目核算的要求,从而保证各业务单元财务核算要求一致,数据科比。
在做好“核算”基础上,切实履行“监督”职能。
要履行“监督”职能呢个,就要有区分“好”与“坏”。要区分“好”与“坏”就要建立比较的标准。比如:年度预算就是比较公司年度运营情况好、坏的标准,行业标杆就是比较公司所处行业地位的标准。同时,也可以根据公司管理需求,设定比较标准。比如:采购业务可以设定到货的及时率、到货合格率、采购降本百分比等;生产可以设定良品率、单位人时产能标准等。
最后,在做好“核算”和“监督”职能之后,财务工作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拓展、延伸,进入到税收筹划、决策支持、资本运作、战略(财务)指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