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说《国资报告》年第1期刊发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袁野的署名文章《优化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推动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权威解析优化调整后的中央企业“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和年“一增一稳四提升”年度经营目标。小新为您全文分享。
优化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
推动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袁野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国资委将中央企业年主要经营指标由原来的“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提出了“一增一稳四提升”的年度经营目标,推动中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经营指标引领对推动中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国资委探索建立了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年,首次形成“两利三率”指标体系,包括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和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为引导中央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了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完善为“两利四率”。年,针对“两利四率”指标,进一步提出“两增一控三提高”的总体要求,并通过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等工作将指标分解到每一家中央企业,统领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从近几年实践看,“两利四率”指标体系在引导和促进中央企业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盈利水平、防范重大风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实现了“量”的不断壮大。截至年末,中央企业资产规模达到75.3万亿元,是年的1.4倍,年均增速达到10.2%;营业收入从22.3万亿元增长到36.3万亿元,年均增速5.6%,高出同期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进入世界强的中央企业上升至47家。二是实现“效”的持续提升。—年,中央企业净利润从.4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速7.8%;利润总额从1.3万亿元增长到2.4万亿元,年均增速7.5%,高出同期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三是实现了“质”的稳步改善。中央企业年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6.8%,比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9.4万元/人,年均增速6.8%。截至年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5%以下,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下达的降杠杆目标任务。
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积极应对“三重压力”挑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扎实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年利润总额、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5%、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保持稳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营业收入利润率保持在较好水平,全年有望完成“两增一控三提高”目标任务。
进一步调整优化经营指标体系,对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一系列重点任务。为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实现高质量发展,聚焦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国资委在总结近几年工作成效基础上,结合国资央企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对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将“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
一是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原有的“两利”指标中,保留了利润总额指标,主要考虑利润总额包含净利润和上缴税费,能直观反映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同时,利润总额也是劳动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体现对GDP的贡献。中央企业要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长以支撑GDP的增长。对于与利润总额较为同质化的净利润调整为净资产收益率,主要考虑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衡量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了国资委履行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法定职责,体现了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中央企业资本回报质量的要求,符合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导向,有利于引导中央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加快“两非”“两资”剥离处置,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净资产创利能力和收益水平。
二是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这两个指标的分母均为营业收入,但营业收入利润率的分子为营业利润,营业现金比率的分子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营业现金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结合,实现了财务三张主表的紧密耦合,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损益表观与现金流量表观的统一融合。考核营业现金比率主要是为了体现国资委“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的利润”的监管要求,有利于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