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名片
李为民,年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教育部长江特岗学者,教育部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医院呼吸健康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直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方向为肺癌及肺部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李为民
年11月3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医院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李为民团队研究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成果凝聚了李为民团队20多年的心血,建立了肺癌早治早症的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肺癌早期患者的生存率。
医生、院长、科学家是李为民的三个身份。他如何把三个身份都做到极致?
李为民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医生李为民:
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是他最朴实的想法
11月9日,星期二。李为民每周固定上门诊的时间。
早上7点30分,他已到办公室,医院上班时间是8点。办公室外已有三两个科室主任、研究生等着他,在依次和他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李为民抽空扒拉了几口粥。7点55分,他起身离开行政楼,前往马路对面的门诊大楼。
一个上午,李为民要接诊20名患者,医院后慕名而来,来时,手里都拽着一堆检查报告。李为民常说,每一个门诊号的背后,都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一名60多岁的大爷,每隔半年就会到李为民的门诊做一次复查,他时常对亲朋感叹,幸亏遇到了李医生。几年前,这名医院的诊断报告来求医,其右下肺呈现6毫米的玻璃结节,多张报告上显示考虑炎性结节。但不规则的结节边缘引起了李为民的重视,他发现结节“实性成分”稍微增多,同时根据三维重建发现,相比患者五年前的体检数据来看,结节的体积在缓慢长大。“考虑肿瘤,建议手术。”李为民给出了诊断结论。患者术后经过病例活检,确认为早期浸润腺癌,由于手术及时,患者的病灶切除,预后良好。从患者的病情中发现“蛛丝马迹”,并将病灶“扼杀”在萌芽状态,李为民总能出奇制胜。他说,“只要患者挂上了你的门诊号,住进了你管理的病房,就应该兢兢业业地为患者治疗。”
做医生是李为民从小的梦想。他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父亲、祖父都是南充当地有名的中医大夫,他八岁那年,跟随祖父到10多公里之外的一农户家中,亲眼目睹祖父救活了一名奄奄一息的患者。李为民说:“小时候耳濡目染父辈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换来医者的满足和喜悦,赢得老百姓的感谢与尊重,这些都在我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年,李为民从华西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当时呼吸领域的博士凤毛麟角,医院愿意为他解决户口,但医院。几年后,李为民又放弃了加拿大的绿卡,医院担任呼吸内科医生。“医院医院,患者数量多,病种量大,这是一名医生的职业成长所需求的,在这里我能够更好成长。”李为民说。
几十年的刻苦钻研、几十年的兢兢业业,如今李为民在业界十分受人尊崇,年四川省确诊的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就是由他亲自会诊并提出治疗方案的。他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基本上等于“标准答案”。
做一名让病人信赖的医生、让同行认可的医生,这是李为民从医的人生信条。
李为民说,医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凭经验行医,不去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医生只是医匠;在经验上凭临床证据行医,这样的医生可以叫作医师;只有不断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并最终寻找到答案,形成临床共识,才是医学科学家的作为。
李为民(左二)医院调研。受访者供图
院长李为民:
高位求进,让医院保持全国高位
从临床医生到科室主任,医院院长。李为民不断适应着新的身份,“医院的院长,除了应该是优秀的医生、优秀的科学家之外,还应该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对李为民来说,时间很宝贵,他用80%的时间做管理,20%的时间做临床,业余时间做科研。
“不可否认,院长这份职业异常辛苦,根本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医院要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在临床、科研方面需要不断创新。”这是李为民对医院、对自己的定位。
明年,医院将迎来周岁生日,这所中国现代医学教医院,被网友们称为“镇川之宝”、“生之希望”。业内公信医院医院排行榜,医院连续十二年名列第二。而实际上,医院在地理位置、人才吸引方面,相比沿海城市并不占优,它是如医院的高位呢?
“创新”是李为民口中的一个高频词。在全国率先建立医联体,长期致力于让医联体提档升级,以惠及全省、全国更多老百姓,是李为民一直为之努力的事业,也是他众多管理创新中的一项突出成就。
多年以前,由于有限的优势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庞大患者群体的需求,那些不远千里来到医院寻医问药的患者,常遇“等待再等待”的煎熬。早在年,医院就在全国率先创新探索医联体组织模式,医生通过远程医院诊治疑难杂症。医联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让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的患者享受到了医院的优质资源。
在此基础上,医院继续创新,现在已建成了以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为核心的华西城市医疗集团2个;医联体12个;学科联盟33个;城市社区联盟2个;覆盖我国西部地区为主的25个省市自治区的远程联盟机构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够看到好医生”的目标。
年全国两会期间,李为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建立嵌合式医联体”的建议:医院的专家、管理、医疗质量水平嵌入到医疗资源医院,形成统一的财务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薪酬体系,统一业务管理。医院“造血功能”弱、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嵌合式医联体在医院、医院得到实施,经过三年的运行,医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医院的专家的实地指导下,医院已经成为“大小凉山”老百姓看病的重要选择,医院则新建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肾脏内科及透析中心等,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就医。
李为民说,华西之所以能高位求进,持续保持全国的高位,这和历代华西人打下坚实基础分不开,和医院近年在人才、技术、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分不开,和华西文化中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基因分不开。
医院院长李为民。川观新闻记者肖雨杨摄
科学家李为民:
为肺癌早期筛查提供技术支撑
11月3日,李为民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励大会。他率领团队研究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荣誉的背后,凝聚着李为民多年的心血。“肺癌早期诊断”研究的初衷,源于李为民20多年前接诊的一位患者,其肺部长了一个包块,因错过手术时间,尽管接受了放化疗、靶向药物治疗,但也很快去世了。“很多肺癌一经发现就是晚期,治疗效果不好,死亡率高。”李为民便思考,能不能将肺癌的筛查端口前移,还没有出现症状的时就发现端倪。按照国外的经验,一般年龄超过55岁、有重度吸烟史的人群需要每年接受低剂量螺旋CT检查。但是国外的经验到了中国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李为民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分析发现,很多肺癌患者不到50岁,且从来没有吸烟的人群依然患上了肺癌。其原因在于中国肺癌患者具有特异性的分子特征。因此他通过研究提出,凡是超过40岁、有吸烟史、有家族遗传史、有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该每年做肺部低剂量螺旋CT。
年李为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连续几年提交了“将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纳入医保”的建议。他认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一,而肺癌诊断的早晚与预后直接相关。目前我国早期肺癌的诊断率相对较低,因此重视肺癌筛查刻不容缓。通过多年的呼吁,如今,医院都已将低剂量螺旋CT纳入了常规体检的范畴。
李为民下决心极力推动人工智能在CT读片中的运用,源于一位漏诊误诊患者。年,一名40来岁医院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一个2.5毫米的结节,医生未作处理;第二年复查,结节已长至7毫米,医生诊断为炎症;年,结节长到了2.7厘米,医生为其做了手术并确诊为肺癌,两年后,患者来到李为民的门诊,但此时双肺肿瘤已经转移,年,患者不幸去世。
李为民说,漏诊误诊的原因,是医生阅片能力的不足,由于影像学上没有明显的提示,因此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诊断能医院。在这样的现状下,李为民和团队对庞大的CT数据进行“标准化”,建立了包含多例样本的肺癌临床智能病种库。在此过程中,由于临床上诊断并实施了手术的大多是肺癌,而良性数据较为缺乏,数据组间不平衡。如何让人工智能“见识更广”?团队开发出一种深度神经网络技术成功解决了该问题。随后,进一步挖掘CT图像数字信息,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的非侵入性肺癌诊断预测模型,显著提高了阅片准确性,减少了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误差。
这项研究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使早期肺癌的诊断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医院,小肺癌早期诊断率提高了10倍;能够有手术机会的肺癌,也从过去的26%提高到了60%。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提升。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