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却不能把它们变成赚钱的能力,那读书还有什么用?
这是今天偶然刷到的一篇文章,乍一看好像挺有道理的,但仔细一想,有点胡扯。
先说一下读书这个行为。在中国,读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学读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读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轻松、高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它一开始就抱有功利主义的目的,就像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样,考科举是为了当官,现在也是一样,考好大学,是为了能找到好工作,但实际上呢。
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却找不到工作,它们是学了很多知识,但工作要求的是解决事情的能力,在这方面,毕业生经验不够。
所以,即使读了那么多,却依旧没能过上好日子。
第二种读书,是指读闲书(课外书)。闲书也可以分为2种,第一种小说,纯粹的打发时间,第二种工具书,时间管理、财务管理、目标管理、心理学等等,这类书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提升某方面的实操能力。
这种书可以多看,越多越好,看得多了你会发现你做事情越来越高效,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因为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果子,用别人已经验证无数次后的成功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小说的目的,是让读者在打发时间的同时看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通过书籍,我们知道,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总会有人过着让我们羡慕的生活。
这种羡慕可能会变成我们继续忍受现实的动力之一,我们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回到最初的问题,之所以读了那么多书,却没有把它们变成赚钱的能力,这不是说明读书这件事不好,而是说明你读书的方式有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一直强调4个字——知行合一。
拿工具书来说,书籍只是为了让你知道正确的方法论,但如果你自己迟迟不肯行动,那你就算看本书也白搭。
就比如说所有理财类的书籍都会提到2个简单实用的方法,第一是记录自己的花销,这样月底时才知道哪些是理性消费,哪些是冲动消费,然后下一个月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冲动消费;
第二是每个月养成储蓄的习惯,哪怕一个月只存,5年下来也能存下不少钱,卡里有余额,心里才不慌。
但知道不等于做到,你自己不去做,看再多工具书也是白搭。
所以,不是读书没有用,是你没有去用,或者还没有把书读到可以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