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管理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

由美国主要公司首席执行官组成的协会——“商业圆桌会议”今年8月发布了一份重磅“公司宗旨声明”,名首席执行官承诺他们掌门的公司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和股东)服务。那么,“利益相关者模式”就比现有的“股东模式”好吗?

过去10多年,我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财务管理课不下20次。每次开课,我都要问一个经典问题:“公司财务管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通常我会给出四个选项: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市场份额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让学生们讨论。

显然,利润最大化不是正确的目的:是短期利润最大化,还是长期利润最大化?公司可放弃长期利润而提升短期利润,比如不定期维修机器和厂房,但等到出了毛病,那就要花大价钱了。在财务上,利润或盈利的定义有多种。有些分析师喜欢计算税前利润;有些则偏好息税前利润(EBIT)。有些固定资产水平较高的行业分析师更愿意用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AD)。

相应的,成本最小化也并非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倘若要求管理者总将成本最小化,那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恐怕早就被踢出局了。市场份额最大化呢?也不是。首先,市场的精准定义是什么?是区域市场,国内市场,还是全球性市场?其次,很多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是哪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份额最大化?如果苹果想聚集公司资源最大化电脑市场占有率,可能会伤害其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再有,实践中,决定是否最大化市场份额需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匹配。丰田汽车也许想占有尽可能大的全球大众汽车市场份额,而年法拉利出品了Sergio限量版,全球只售6辆,万美元一辆。

这么说来,答案只能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了。已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半个世纪前就提出,公司唯一的义务是将股东价值最大化。既然股东是公司所有者,股东大会选出董事,董事会聘任或解雇管理者,管理者尽其所能将股东财富最大化再自然也不过了。过去几十年,无数金融教授都是这么认为,也都这么讲课的。然而,由美国主要公司首席执行官组成的协会——“商业圆桌会议”今年8月发布了一份重磅“公司宗旨声明”,名首席执行官承诺他们掌门的公司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和股东)服务。这样,在本学期教授公司财务时,我不得不增添了第五个选项:服务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包括客户、员工、供应商、社区和股东。

商业圆桌会议会定期发布公司治理原则,自年以来发布的每份文件都认可了股东至上原则,但这份最新声明舍弃了股东至上原则,包括了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承诺,用“服务利益相关者模式”取代了“服务股东模式”。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商业圆桌会议主席杰米.戴蒙说:“主要企业雇主正在投资于他们的员工和社区,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长期成功的唯一途径。这些现代化的原则反映了商界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继续推动一个为所有美国人服务的经济。”强生公司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戈尔斯基补充道:“这一新声明更好地反映了当今企业能够和应该采取的运营方式。”“它肯定了当首席执行官们真正致力于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时,公司在改善我们的社会方面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

只是,“利益相关者模式”就比现有的“股东模式”好吗?

弗里德曼年9月在《纽约时报杂志》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他提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以其分析松散和缺乏严谨而著称。说企业有责任是什么意思?只有人才有责任。”在私有企业中,“公司高管是企业所有者的雇员。他对雇主负有直接责任。这种责任是按照他们的愿望经营企业,一般来说,他们的愿望是在遵守社会基本规则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赚钱,这些规则既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道德习俗上。”

如果一个私有企业为了客户的利益,在通胀率很高时宁可亏损也拒绝涨价;如果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好环境,企业在达到当地法律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不考虑股东价值最大化,继续投巨资减污;如果企业将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答应员工有关工资,福利的一切要求……这会导致最优的结果吗?面临高通胀率,公司拒绝涨价,导致持续亏损最终倒闭。受害的,是血本无归的股东、失去工作的员工、失去客户的供应商、税收下降的政府。客户在其中受益了吗?如果企业的产品替代性不强,客户最终也未必是获利者。

当然,也有例外。过去30年,美国最大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Costco(好市多)的热狗+饮料套餐一直卖1.5美元一份,而今天的热狗份量要比30年前还重10%。但好市多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客户考虑,更是为了股东利益考虑。热狗、烤鸡这些为好市多创造了一种“光环效应”,会诱使客户不断往店里跑,买更多其他利润率的商品,每年支付年费。结果是客户受益、股东更受益。

不过,利益相关者模式有个致命的缺陷:公司发展目标不明晰。如果用这个模式考核私有公司高管,其可能的负面后果就会很严重。比如,总裁利用公司资源超出正常比例捐赠各种慈善机构,股东在其中受到的伤害有两重。第一,过多地捐赠导致公司利润下降。第二,也许更严重的是,总裁因慈善而分散了管理公司的精力,可能会导致公司业务发展停滞,股价下滑。总裁虽然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但买单的却是股东。这在经济学中是典型的“代理问题”,因为公司总裁是在慷股东财富的慨。

来源:上海证券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