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业财融合相较于以往的财务管理举措,将重点放在了财务数据综合利用的层面上,疏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信息传递的渠道,解决财务数据不全面、更新不及时、不连贯等问题,继而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1.提升国有企业防范业务风险的水平
高效防控业务风险有助于国有企业落实营运目标。经验表明。业务风险防范离不开以下几点:一是判断业务类型;二是寻找适用依据;三是加强沟通协作。通过财务管理业财融合可助力国有企业防范业务风险,业财融合能够消除业务信息共享壁垒,这对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业务端的实际情况有益,只有契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才能真正发挥防范风险的效用,在此基础上基于业财融合国有企业能增强业务风险防控指导的专业性与针对性,风控成本随之减少,还可细化风控内容,确保业务风险管控更加规范高效,继而在投资业务、生产业务、采购等有效防范业务风险的前提下助力国有企业获利。
2.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优质信息
国有企业一切营运信息均可称为“预警器”与“晴雨表”,对国有企业判断经营走势、分析竞争压力、调配现有资源提供有力条件,这对国有企业制定预见性的经营方案有益。通过业财融合国有企业可获取优质营运信息,包括采购信息、投融资信息、市场竞争信息、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各类业务信息具有连贯性、及时性、全面性,为增强信息的精确性国有企业还创建了财务共享平台,为业务端在线提供信息给予支持。
无论是全面预算、管理会计还是其他财务管理工具的高效利用均离不开国有企业运营信息的加工处理,业财融合降低了信息归集的难度,各业务端均为运营信息输出的支点,同时接受财务管理并解决业务问题,使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能提高服务质量,如决策服务、监督服务等,达到通过财务管理业财融合助推国有企业稳步前行的目的。
3.利于在营运中发挥内控的作用
国有企业内控的目的是保护资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并加强权力监督,营造透明、公正且存在制衡关系的国有企业运营环境,这对国有企业发展目标落地有益。基于此,国有企业需注重财务管理业财融合,通过业务、财务高效沟通、协作共进提高内控效率,将业务部门视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抓手,根据业务活动调配内控资源,确保内控的关联度与渗透性较强。
值得一提的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能优化内控环境,从治理结构、管控模式、权责分配、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等角度切入,尤其注重业务端的事中控制,基于管理会计分析利用动态业务数据,对业务端高效管控提供依据,使国有企业内控活动更具灵活性与时效性,达到发挥内控资源调配、风险识别、全面监督等作用的目的,继而凸显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价值。
二、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业财融合的阻力
1.业财融合要点不明
业财融合虽能将业务端、财务端直接联系起来,但国有企业只有在二者联系的过程中下功夫才能提高融合效率,避免出现业财融合流于形式的消极现象。部分企业存在业财融合要点不够明确的问题,这与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经验较少有关,同时与财务管理服务职能较弱并未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