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亦是企业进行经营分析、战略分解的重要前提,在集团级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中,预算控制是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支柱之一,也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信息化预算控制的意义
预算控制与财务会计、非财务指标、企业战略、激励制度等均高度相关,企业按照层级、单位或个人执行的各类非预算或预算指标均与预算管理“捆绑在一起”,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方面;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转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能够有效地将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能够建立起企业战略与全面预算管理的互动,能够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OA审批流程、财务、人事系统等的结合,在企业内部形成的系统互联模式,给企业构建了虚拟财务共享中心,实现了各部门、各环节数据的共享,促使企业实施预算动态控制,大大提高了预算的灵活性。
中小企业面临的预算控制问题
(一)没有预算控制,以事后报销为主
企业中很多项目没有提报预算,即使提报,也是纸质单据的预算单,没有专人进行汇总与统计,财务在后续付款过程中对预算只做领导签字的审核,因此无法形成预算体系,相应地也无法进行预算控制,也不能对企业管理产生实际的作用。
(二)没有信息化流程,以人员口头交代为主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般都会有报销流程,但是这种报销流程因为没有使用信息化系统,随意性较大;随着业务的发展,部分流程也不能满足业务的实际需求;在实际工作工程中,变化过的工作流程都是通过口头交代,新进人员无法学习,好的工作经验也无法传承;在长期来看,没有信息化流程就没有预算的基础,也就无法形成较好的预算控制体系。
(三)没有基础数据,无法形成预算控制的基础
如上两种因素的存在,财务数据的汇总收集以月末、季度末、年末为主,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全部数据均为事后数据,无法对财务管理形成事前控制;所有数据均为人工汇总单据进行统计,因此导致效率低下、出错率较高且实时汇总困难;因为没有事前控制,无法形成有关于预算的基础数据,也不能就此设定预算控制与其他管理的指标,更无法设定部门与个人的KPI,也就无法形成预算控制的基础。
(四)预算控制不合理,不能体现公司战略
实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安排企业经营和投资等活动,规范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风险。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战略不清晰的情况,即使公司高层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因为没有明确的预算控制约束和基于预算控制下的战略指标分解体系,因此难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体现出公司战略。
如何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预算控制
(一)进行调研,梳理财务管理流程
主要对企业已经存在的纸质、线下流程进行梳理,了解企业在己有的财务管理中涉及到预算与报销的内容。
(二)分析流程的不合理性
已有预算流程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预算没有对财务形成控制,财务报销与预算没有明显关系;二是流程复杂、分工不清晰,;三是环节重复、工作低效。
(三)对预算控制流程的设计原则
所有付款必须经由预算审批,没有预算审批的所有付款申请均不得通过;明确岗位人员分工,针对不同的审批设定不同的审批流程,同时明确岗位人员责任;在执行完预算审批后,付款审批仅做单据审核和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审批,不再执行付款的签批程序。
(四)预算控制设计体系
明确且简化预算审批流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与报销管理的信息化审批,实现岗位职责的明确,提高流程签批效率与整个工作效率,同时能够获取流程审批时间、部门整体预算、付款时效等的基础数据,为以后的战略分解提供前期准备。
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预算控制后的效果
(一)时效性
预算审批流程信息化最为直观效果在审批时间上,较以往审批时间得到了大大的缩短,预算审批不再是“追着领导跑”。
(二)数据管理
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审批系统可以对发起人所属部门、参与审批个人工作数量、部门汇总金额亦进行了相关性统计,获得的技术数据,可以在今后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三)为战略工作提供支持
汇总数据可以作为基数,在数据足够多之后可以基于预算控制为公司战略分解提供支持,可供分解的项目包括:各部门或项目的日常用品需求量、各流程审批时间上线、部门人员工作量等,经过一年以上的运行,可根据已有数据对公司战略指标进行分解,经过三年即可形成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分解体系与基于预算控制的KPI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