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俊峰再谈沙盘模拟课程的适用性

手上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90531/7183165.html

模拟企业经营的沙盘课程,被国内管理培训市场认识与选用,少说也有二十个年头。尤其是近十年,随着企业对人才成长与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及培训市场自身服务手段与能力的不断深化,沙盘模拟课程已被众多企业所选择。对于培训机构或企业客户而言,沙盘课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玩艺儿。

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许多培训机构的顾问或企业负责培训的专员,仍对沙盘模拟课程的内涵知之甚少,并常见基本的认知错误,这一点从我日常接到的课程咨询中便深有感触。讲师、培训机构、客户,或许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任务,即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培训成熟度。

要想提高自身的培训成熟度,自然少不了对课程基本概念与逻辑的理解,尤其要透过培训行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概念渲染,抓住课程的本质。于是,我想专门针对沙盘课程的适用性展开探讨,期待对培训的各类相关人员能有所帮助,至少希望在日后的课程咨询中不再为基本内容认知浪费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如何更好地触发学习及价值转化中去。

先说几点基本结论:

1、沙盘课程不仅适用于制造业,同样也适用于服务业。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行业的类型,而在于课程的目标,即培训需求与课程目标是否一致。

2、沙盘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企业运营的系统性认知,以及从经营视角支理解财务管理,而不在于团队建设、执行力、营销管理等各种概念标签。

3、沙盘课程是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而非课程内容,沙盘名字的泛滥趋势值得注意。

细述之:

涉及沙盘课程的行业适应性,尤其是能否适用于服务业。

众所周知,沙盘课程的教学设计的确与制造业更类似,常见“生产线、原料、产品”等教学教具,这明显与服务业的“无形业务”有较大差别,它能否适用于服务业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适用性,关键是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与培训需求相吻合,进而再去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手段。不同课程的有效性与其行业结合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些课程必须与行业高度结合,而有些课程与行业并无太大关系。还有些课程更与众不同,它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与行业结合,甚至不能与行业结合,仅仅介绍工具方法模型,而恰恰是学员在学习、训练、体验、反思过程中将理论再与行业相结合。

沙盘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员通过模拟的企业运营过程,对企业经营的系统性有个体验与理解。为了完成这种理解,沙盘课程采用了三个步骤:一是先借助于事先设计好的沙盘教具和运营规则,展开对企业运营的模拟。任何企业都有研产销,服务业也有它的“生产线”,比如影响企业服务能力的因素就相当于“生产线”的构成要素;二是在模拟运营的全局性体验后,通过反思环节将企业经营管理的要点与自身的行业企业相结合,这种探寻答案的过程正是学习的核心,学习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探寻知识的过程;三是通过研讨与分享,共启学员智慧,并通过行动计划对课程落地做出部署,以提高学习转化效果。

如果你通过沙盘课程学习,希望形成对企业运营全过程的系统性思考,建立一种全局观的战略意识,提高跨部门的协同意识,以及理性的决策意识,那这种以“生产型”为背景的沙盘设计完全是适用的。

如果你的培训需求目标与沙盘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一致,那即便它是以“服务业”为设计基础,也毫无价值。

值得展开谈一句:这类问题在十几年前我设计管理实验实训方法时,就曾认真思考与分析过。结合服务业运营的特点,尤其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服务业的模拟过程通常并不采用“沙盘推演”的方式,而更多运用“情境演练”、“行为模拟”、“角色扮演”等学习技术。

涉及沙盘课程究竟是讲什么的?是系统运营还是战略管理?是市场营销还是团队建设?或者是执行力以及其它什么内容?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做个澄清:究竟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沙盘课程。

“沙盘课程”、“沙盘培训”或“沙盘模拟”这些名字与常见的培训课程名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没有给出所要讲授的“内容”。比如,《市场营销》课程一定与市场营销这个内容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肯定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工具方法,再有如《管理沟通》、《教练技术》等课程均能从课程名称中大致理解课程要讲的内容。但《沙盘模拟》课程的名字仅仅反映出课程的形式,即采用“沙盘”进行“模拟经营”,而没有道出它可能涉及的授课内容。正因此,通常沙盘课程后面还会有个与授课内容或教学主题相关的附加名。通常,我把沙盘课程称为《企业运营沙盘模拟:从战略到执行》。

请注意,即便是注明了“从战略到执行”,其实按正常的逻辑也很难看出课程是讲什么的,本质上讲,这与沙盘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有关。

沙盘模拟课程让学员借助设计好的沙盘教具及相关规则,能够在教室内模拟企业的经营。由于是模拟企业经营,所以企业经营所面临的一般性决策在课程中均有涉及,如营销、生产、财务、人事、研发等等。既然沙盘课程首先带给学员一个模拟企业运营的全过程的体验,所以,沙盘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对企业运营的系统性形成认知,即各决策间如何协同,以共同面向市场去争夺客户。这将涉及企业的战略定位及各项决策的有效运用,所以,我把沙盘课程称为“从战略到执行”。

沙盘课程另外一个非常有学科意义与价值的主题就是“财务管理”,按培训界的习惯常常称之为《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或称为《经营视角的财务管理》。因为学员在模拟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经营的成果,而这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财务计算来完成。所以,用沙盘课程来讲授《财务管理》这个主题或课程也是非常适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沙盘课程的一个分支最早在瑞典出现时就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课程如何能让学员更直观,只是后来才发现它对企业运营的系统性或大局观训练也极具价值。

我经常被机构或客户问到:有没有“团队建设”沙盘,有没有“执行力”沙盘,有没有“跨部门沟通”沙盘?我的回答是:没有。但此时机构或客户并不放弃,会很自解地说一句“别的讲师有这些沙盘,或能讲这个主题,为什么你不能讲?”我的回答是:我不敢,也不能骗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要从三个角度去看:

一是,沙盘课程的形式与效果得到客户的充分认可,因而一些讲师希望把自己的课程套上“沙盘”的标签。

二是,沙盘课程的确涉及到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比如营销、战略、沟通、团队等。但我的看法是,不能因为沙盘课程涉及到团队学习就把它说成可以讲授“团队建设”,也不能因为沙盘课程涉及到决策的执行就把它说成可以讲“执行力”。很明显,沙盘课程所涉及企业管理的知识点宽度非常大,但每个知识点的深度可能并不深。因而,用沙盘课程去讲“执行力”、“团队建设”的主题并不适合,它既不会讲到团队建设的难点与解决方法,又不会让学员在特定设计的任务下去体验“团队建设”,以达成教学的目标。它能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观念“团队建设很重要”。

三是,客户的培训成熟度低造成的。通常企业的培训部门提出“团队建设”的学习主题,刚好一位沙盘老师说能够采用沙盘模拟的形式去展开这个主题,由于沙盘培训的效果与体验非常好,所以很可能企业的培训部门就这样约定了沙盘课程。但为什么从培训评估角度看,课程得分较高呢?这恰恰是问题所在!来自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走进教室,展开对沙盘课程的学习,由于沙盘课程体验性非常好,学员也非常有收获,而此时学员基本上忘记了与课程主题的相关性,只要课程热闹,又有收获,管它是哪方面的收获呢,只管在课程评估表上打高分。于是,沙盘课程能够有效地讲授“团队建设”之类的结论就如此得出。

可以肯定地讲,采用沙盘模拟课程去讲授其它单项主题(财务管理除外)的合作,就讲师而言,是心里明白不说布局,为了拿下合作,去主动用沙盘概念去迎合客户,而就客户而言,也没真正搞懂沙盘课程的价值是什么,反正评估通过就OK。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我设计了专门用于讲授‘团队建设’的沙盘”。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依我对沙盘课程的了解,通常意义上的“沙盘模拟课程”还是指对企业运营全过程的模拟,而非其它各类“沙盘”,具体可见第三个问题的分析。

涉及沙盘名字的泛滥趋势。

由于沙盘模拟课程的效果非常好,所以,许多培训机构或讲师花了不少心思去针对各类课程内容去开发“沙盘”,由此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沙盘课程”。

整体上讲,这并没什么不好,也没什么不对。但如果你希望提高自身的培训成熟度,那就非常有必要去再次理解一下“沙盘”与“沙盘模拟”这两个概念。

“沙盘”本质上就是一种道具或教具,这样一来,凡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具的课程,都可以称其为“沙盘课程”。这里不去详细分析各类“沙盘课程”的优劣,仅仅是提示大家注意“沙盘”在课程中所发挥的价值。

通常,做为一种教具的“沙盘”,它应该可以供学员在学习中去“使用”,而“使用的方式”除了去“模拟”之外,更多的是去“呈现”,而这种把学习成果或理论成果或分析成果借助“教具”可视化的“呈现”出来,本质上与“能否形成模拟过程”还是有巨大区别的。所以,不能简单将“沙盘”与“沙盘模拟”混淆起来。对于其它大部分新设计的沙盘课程,借用沙盘不是用来系统性地对“过程”进行“模拟”或“推演”,而是将结果去“呈现”。

当然,有教具的课程总比没有教具的课程在教学形式上生动形象得多,总不是件坏事。但这类沙盘课程与“沙盘模拟课程”最基本的内涵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总结一下:一是沙盘课程同样适用于服务业,关键是你想学什么;二是沙盘课程不同于学科类课程和技能类课程,它本质上不针对某一个或一项主题,其核心价值在于企业运营的系统性;三是沙盘概念有泛滥的危险,尽管借助教具授课总不是什么坏事,但从培训成熟度上讲,你需要做到心中有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