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事业单位因此受到了一系列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对我国事业单位来说,要充分掌握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针对资产流动情况进行充分分析,将新会计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促进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对提高事业综合实力有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难点问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计量基础存在差异
在新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会计核算计量基础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如果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当前的计量基础进行统一管理,也会导致计量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利于提升会计核算的精确性。当计量基础存在差异时,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难以对配比原则进行真实的反映。在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运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项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对资金量进行明确地反映,缺点在于难以符合会计核算配比原则。在运用该项制度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在一年内的现金收入极有可能是多年的应收款项,从支出金额来看,也可能是预收定金,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导致事业单位的年度结余缺乏真实性,不利于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提供有效的判断依据。难以对单位一年的资金结余情况进行有效的反映。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作用便是对每年的资金结余情况进行管理,但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难以对资金的结余情况进行精确的核算,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效率。对于具体的核算人员来讲,为了能对本年度的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平衡,便会将下一年度列入本年度的收入范围内,从而影响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最后,在计量基础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也难以反映事业单位实际资产和负债情况。在收付实现制的制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职能对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难以对相关项目的资金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单位的投入和规划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存在财务管理风险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会计风险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只有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才能够对当前的会计核算进行优化与升级。首先,对于一些事业单位,由于难以掌握经济风险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对资金风险进行管理,便会导致其他风险问题的出现。其次,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如果不能够从自身做起,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从事业单位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便会在考虑问题的环节中缺乏全面性。如果领导者只结合自身的经验开展相关决策,在这种情况下,便会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最终导致财务管理面临更多的风险问题。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开展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但在紧急状况发生时,如果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上报,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也会为财务管理带来更大的风险问题。
(三)会计核算与财务日常监督相脱节
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中,由于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与财政管理权没有发生相应的转变,作为会计核算人员,没有参与到核算单位的具体业务环节中,仅在事后审核的过程中对票据进行管理,以此来履行会计监管职能。当进行票据的核算时,如果缺乏对于票据的鉴别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风险问题的发生。由于核算单位的会计人员一般会负责多个单位的财务管理内容,在受到时间以及精力的限制下,也难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不利于进行财务管理的监督,很容易导致违规行为的出现。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地区没有将本级单位的下属单位财务纳入到监督管理的范围中,也会在监管的过程中出现漏洞,导致乱支乱用行为的发生。
二、新会计制度下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促进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信息的共享
新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实,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当前的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新会计制度造成的影响进行调节,促进财务支出、资金专项以及内部审核工作给予明确,同时还要加强对职责、绩效管理等制度采取精细化管理。事业单位要组织人员培训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和应用方法,然后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信息的共享交流,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在收集和整理的时候能够实现集中处理。财务管理共享阶段,必须要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对策,针对日常工作的开展基于合理的规定。
(二)重视信息化管理,促进管理设施的更新和完善
在新会计制度的发展背景下,对事业单位来说,要基于信息化管理应用的高度重视,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促进以新会计核心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同时还能规范财务预算、财务核算以及固定资产管理等内容,在一定时间内针对管理硬件和软件进行及时更新,从而提高管理模式的应用效率和质量。在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对有关单位来说,要重视做好衔接工作,在此技术上保证管理系统中重要功能的发挥,从而及时的查清各项项目。对长时间挂账的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来说,要做好固定资产的处理,落实新会计制度的内容,针对事业单位中设计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给予明确,通过管理对策的应用规范财务的收付行为。
(三)针对预算开展精细化管理
在实际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的时候,对工作人员来说要开展整体的精细化管理。第一,严格按照综合预算、定额管理的原则,促进事业单位中各部门的沟通交流,促进各部门的团结合作,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形成密切合作的关系,从而才能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合理性,保证信息得到及时的共享。对相关财政部门来说,要加强对预算信息的审核,保证预算信息与事业单位发展实际相符合,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在预算工作执行阶段,要结合实际情况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超标准办理、超范围办理以及超预算办理等行为给予严格的处理,实施预算工作的时候,所涉及的各部门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加强预算分析工作并且针对预算结果给予分析,及时发现预算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办法,为更好提高预算执行能力奠定基础。
(四)强化会计核算观念和会计风险控制
为了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重视对于成本问题的管理,只有有效的节省成本,才能够为单位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开展服务经营工作,基于此,必须要保证单位会计核算符合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断对目前的会计核算理念进行强化,使会计人员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营造出更加良好工作氛围,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及时了解各类会计核算风险问题,以便于会计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总而言之,只有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并做好财务风险评估,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够提升资产的安全性。
(五)做好基建并账处理衔接工作
在新会计的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也应该提升对于基建并账处理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会计核算方法,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现代化的核算方式与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不断完善当前的会计基础,为基建并账处理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进行并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开展相关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该项技术的优势与左右,以便于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水平。其次,要在并账的过程中,提升账目连接的精确性与规范性,使并账处理的各项环节能够更加合理,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并账环节的科学衔接,并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水平,使其具备更强的责任意识与职业道德观念,才能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内容。
结语
加强对于基建并账的监督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项目检查,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使并账连接具备更强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