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会计科目管理的对策建议

北京青春痘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51.html

前言

进一步发挥会计科目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满足新形势下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适应会计工作出现的新趋势,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工作水平,引领业务发展,既要转变会计人员的传统管理理念,融合业务管理和价值创造,也要实现会计科目管理服务发展战略、业务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协同互促,关键和核心是要着力从会计科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等角度,创新会计科目管理,建立健全会计科目管理的根本、统一和长效机制。

一、加强会计科目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会计科目是会计管理活动全过程和会计信息质量保障的基础和关键。

会计科目从支撑核算、反映信息、承载制度等多角度形成有效管理体系,无论是传统的会计工作,还是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活动,会计科目几乎参与会计核算、会计信息、会计制度、财务管理等全过程,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财经制度、设置预算定额指标、明确核算要求及实施内控管理等方面,将会计科目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甚至从管理会计角度锁定企业经营目标,指导会计操作,引导财务管理,从源头上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二)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设置标准是推动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在现代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会计工作各环节进行多维化、颗粒化并拓展延伸,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能够从设置、分层、细化和衍生等,将全部财务活动通过锚定目标、管控过程、分解任务等,结合会计核算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予以记载、反映、监督和分析,形成管理闭环,最终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

(三)严密有效的会计科目体系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有效方式。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对会计监督模式、方式、手段及作用产生了极大影响,会计监督从传统意义的事后监督逐步演化为事前提示、事中监督+预警、事后督查+分析,其作用和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经营发展中更加凸显。而企业运营管理中,体系完善、逻辑严密、控制有效的会计科目是大数据信息所依赖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会计科目体系越严密有效,会计监督也更加具备条件并发挥作用。

(四)加强会计科目管理是提高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关键环节。

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共享等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会计科目数据,并使得会计科目数据成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和管理的依据,是信息化技术向现代会计管理赋能的普遍逻辑和过程,无论是会计要素的产生过程,还是会计管理活动的目标对象,忽视会计科目管理一方面不利于提升科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必然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实现程度和效果。

二、会计科目管理问题分析

(一)顶层设计和管理标准不统一。

会计科目管理是会计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给出了指导性设置方案,企业可以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对于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以不设置相关会计科目。基于此,由于缺乏统一的会计科目刚性设计标准,一方面,会计科目名称、核算内容、层级、数量在会计实务中没有实现统一标准,存在名目诸多,甚至五花八门的现象;另一方面,同一经济事项在不同企业反映程度和管理要求可能不同,同一企业同一事项在不同时期被对应为不同会计科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会计信息的连续性、可比性、可靠性等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问题不断暴露。

(二)会计科目层级与业务管理层级混淆不清、融合度低。

会计科目服从于业务管理层级、服务于经济数据分层级管理需要,趋同于国民经济统计口径等,既是理想和理论化目标,也是现实需要,但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层级关系不对应或无法对应,粗暴式地用业务管理层级代替会计科目层级、经济数据分层逻辑强加于会计科目分层管理、以统计口径要求会计科目管理口径等,导致会计科目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业务信息掺杂混淆,体系混乱。

(三)系统化管理水平不高。

规定会计科目名称、核算对象、透支限制、记账权限、核算路径等是会计科目管理的一系列内容,不同企业对会计科目的信息化支撑程度不同,多数企业实现会计科目信息化水平和自动化管理程度较低,不同程度地依靠人工完成。由于依靠手工录入和维护会计系统中科目相关设置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会计科目的信息维护操作需要经过录入、授权、审批等不同岗位、多个环节,维护效率和系统控制程度较低。

(四)管理和使用混乱。

在现实情况中,会计科目除了用于支持核算、记载收支,满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计量、列报要求之外,还不同程度承担着核算要素以外的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功能,尤其是在初始发展阶段的新业务,存在业务需求的提出倒逼进行会计科目设置的现象,不利于科目统筹设计与管理,而一旦会计科目设置并运行,后续清理、调整难度大,产生的会计差错随时间推移更加难以发现,特别是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各业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集约化程度和互联互通水平还比较低,导致会计科目管理和使用更加混乱。

三、对策建议

(一)促进标准趋同。

即在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和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对影响或限制会计科目的其他标准进行规范,达到趋同。如统一的会计科目标准,应由国家会计工作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规范,作为限制性和基础性条款予以明确;行业间会计科目标准,在国家统一规范基础上,可以产生具有行业属性的会计科目标准,既要有统一的行业归属,又要能够连续、可比,特别是监管数据标准要日益与会计科目的统一规范趋同,避免以监管权威强制要求企业对会计科目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甚至对不耦合数据进行模糊处理,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数据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因此,无论是会计科目自身、经营管理需要,还是监管数据标准等,寻求标准趋同是加强会计科目管理所面临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业会融合。

随着企业不断创新发展,会计科目管理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优化,将明确、规范的会计科目融合到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按照标准明晰化、使用便捷化、管理信息化,明确责权,强化管理,既促使会计科目成为业务人员管理业务的工具和抓手,同时也促使会计科目跟进业务发展需要,适时合理设置和调整,将业务“语言”和会计“语言”同步融合到管理过程中,减少“同声传译”,实现业会一体化。

(三)提升信息化水平。

会计科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是实现会计科目管理信息化的方式,受制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会计工作信息化程度、会计人员信息化认知能力等,因此,不同企业推动会计科目信息化所采取的途径不尽相同。

首先,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会计科目设置、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离开信息化支撑,实际形同“刀耕火种”方式下的统计工作,因此,会计人员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从会计科目信息化对提升效率、规范管理、节约成本、防控风险角度推动管理层和业务部门的认同,从而加大人力财力投入,减少信息化过程中的阻力。

其次,要将会计科目管理作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体化推进。相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科目管理信息化已经严重滞后,也逐步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短板,而一旦成为短板,从技术角度而言,在基础信息系统中“查缺补漏”,特别是增加建设内容,其难度和投入有可能超越新建系统。再次,要持续统一规范和流程。会计科目管理信息化实质是“游戏规则”的机制化、趋同化,因此,会计科目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是具备一整套科目需求规则、科目设置标准、科目管理规范、科目使用流程,根植于信息系统,减少人工干预。

结语

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体系是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保障,区别于传统会计科目保障账平表对、核算准确、统计全面等功能,在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中,会计科目被赋予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更加注重信息质量、操作便捷、反映效率和监督分析等效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21.html